灾区见闻

  无论如何,我还是回到了家乡。

  从火车上下来,成都依然是那熟悉的面孔,依然是那么亲切。同样的街道,同样的悠闲的行人,同样的街边的热闹的火锅麻辣烫串串香……
  当我从54路公车上艰难地搬着箱子挤下来时,我才发现西沿线的中间两个车道被护栏隔成了“抗震救灾专用车道”。车们都规规矩矩地行驶在两边的车道,而中间的车道不时会有越野车或者货车疾驰而过。
  据说曾经这里繁忙的时候每隔5分钟就有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开过。因为这条路直通成都到都江堰的成灌高速公路。

  地震中的人和事仍然是成都的人们聚在一起的主要谈资之一,大家都在分享着各自逃地震、搭帐篷、抢购物资的过程,和各种听说来的或是从报纸、电视上看来的故事。城市里楼房依然是原来的样子,但很容易都能见到抗震救灾的横幅或者标语或者广告牌。
  报纸上刊登最多的仍然是地震中的事迹和各地恢复重建的工作,但仍然有美食,有八卦,还有“成都依然美丽”的短信征集活动。
  妈妈指着离家不远的空地告诉我这里当时有多少多少顶帐篷,告诉我预报有大余震的那晚大街上是如何停满了私家车,金沙公园是如何临时开放和有多少在里面搭帐篷,出租车们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去了灾区,平常讲1元钱的价都需要半个小时的商人们是如何送出急需的物资,还有“猪坚强”的进了博物馆之后悠闲的生活。

  成都人的生活依然照旧,美食和美女依然都不能少,火锅店门口等待的队伍依然那么长,晚饭后的街边、河边、公园里依然有那么多悠闲散步的成都人,蚊子依然要咬人,而夏天依然经常那么闷热。
  家乡人们的心情已经并不那么沉重了,成都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和风趣。当外地人说“天府之国也遇到了大地震”之时,成都人却说“成都果然是风水宝地,这么大的地震却能躲过一劫”。

———————–这是分割线———————

  其他地方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从成都到都江堰的路上,偶尔能见到一两座垮塌的民房,路边的民房前也有许多帐篷,有的是那种蓝色的救灾帐篷,更多的则是当地人自己搭的简易避难处。
  然而快到都江堰,进入聚源镇,镇里便随处可见碎砖和破瓦。有些稍微宽敞的地方、街边都挤满了帐篷。有的楼只剩了一层,有的只剩了围墙,有的墙上有大块儿的裂缝,有的整条街都成为了危房。招牌扭曲着,屋瓦掉了一半,铺子仍然坚持开着。镇里大部分的房子其实都并没有彻底垮塌。
  在路上能看到不少不远万里来支援的哈尔滨特警,袖标上的“哈尔滨特警”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我们知道,聚源中学的一整座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了。警察用警戒线拦住了去往聚源中学的道路,从很远处隐约可以看到那里堆砌的砖石。

  从聚源到都江堰很近,都江堰城区有很多的高楼,看起来还比较完整,但或多或少几乎都有些受损。都江堰市公安局的大楼也未能幸免,楼很完整,但外墙上的裂缝让人触目惊心,卫星天线也塌掉了,成了一座新崭崭的危房。
  沿街两边的楼房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很多贯穿整个墙体的裂缝。这些楼房很多都只剩下了主体结构,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个别的房子有倒塌的现象,有的比较严重的房子已经被拆除了,剩下一摊废墟。有的寺庙里的塔也裂缝倾斜了,看起来非常危险。
  这些楼下的入口处大都贴有“危险”的红色标志,而另一些裂缝的楼下有“需修缮,限制使用”的黄色标志,有的基本完好的楼下则是“可使用”的绿色标志。
  有的街道一边的楼房都损坏得很厉害,另一边却非常完好,非常奇怪。

  前往青城山的路上,情况就要好一些,不知道为什么。青城大桥旁边的大片空地上搭建了非常多的活动板房,用来安置灾民。青城前山的山门没什么大的破坏,只有很多瓦片滑落了下来。来到景区的入口,因为不收门票,这里显得格外热闹,和往日没有大的差别,旅游的人们很开心,路边的小贩也像往常一样地做着生意。
  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在一个住宅区里,其他的房子都很好,有一些外墙砖裂开了。但是有一座楼房前面的墙有很大的裂缝,墙上的水泥整块整块地剥落,露出里面的砖,砖上还有很深的裂缝。

  青城山下的小镇上,有些不太繁忙的街道中间搭建了两派蓝色的救灾帐篷,路边也有很多摆摊设点卖蔬菜或是水果之类。

  返回的路边,有军队驻扎,而且是来自济南军区的“铁军”,军绿色的野战兵营,工兵营和发电车。营房和汽车整整齐齐,一看就给人很强的信心。不过太阳很晒,营房里面一定特别热,士兵们一定非常辛苦。

———————–这是分割线———————–

  看了看离成都最近的都江堰,都是受灾还不算太严重的地区。感触仍然颇为深刻。
  从电视上看到北川现场的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