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意”

这个词很有意思,就算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也可以随便用这个句子:“这真是毫无新意”,但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新意”到底是啥玩意儿。

而同样有趣的是,对于任意一件东西或者事情,人们都可以有“普遍无趣”这样的论调,而典型句式就是“这不就是XXXXXX吗?”,或者“这个东西XXX不如XXX,XXX不如XXX,连XXX都不如XXX,还要来干嘛?”,还有“连个XXX都没有,更不要说XXX了,真没意思”。

这些句式可以很精确地套用到iPad上:

“这不就是大号的iPod Touch吗?”

“这个iPad功能不如笔记本,便携性不如iPhone,连电子书都不如Kindle,还要来干嘛?”

“连个多任务都没有,更不要说Flash了,真没意思。”

综合一下,我们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苹果iPad八大败笔》。

我倒不会为这些指控辩护,因为都说得很有道理。不过类似的,我们可以想想第一部iPhone

“这不就是可以打电话的iPod吗?”

“这个打电话不如Nokia,听音乐不如SONY Walkman,连空间大小都不如国产MP4,还要来干嘛?”

“连个键盘都没有,更不要说3G了,真没意思。”

以及:

“iPhone只能实现很久以前其他智能手机就已经能够实现的功能,还这么理直气壮。”

“买iPhone不如买台笔记本。”

综合一下,就有人写了文章,《不买iPhone的12个理由》。然后还有《反驳<不买iPhone的12个理由>》,还有《反驳<反驳<不买iPhone的12个理由>>》……

其实,我们可以对我们见到的所有东西做类似的归纳,MacBook Air,GMail,Windows XP,第一台笔记本,第一台个人电脑,第一台电脑……

因为我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臆想一个还没有出现的事物,然后再用这个期待去判断一个刚出现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新意”,然后无一例外地发现这个东西竟然如此SX。

直到有一天,有两种可能:

1. 这个产品被时间证明很失败,(比如Windows Vista和Windows ME),然后我们幸灾乐祸地说“看,我早就料到了”。

2. 这个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当全新的体验开始慢慢普及,当大家发现原来这个东西手里拿着正合适,手机游戏还可以这样玩,下载电子书可以这么方便,当自己也觉得不需要实体键盘更方便打字、不需要鼠标也能玩FPS、不需要触摸笔也能很容易地操作时:

我们会一边说着“只有装X的人才买iPad”,一边悄悄想“其实$499也不是很贵”。

所以我想,真正大师级的设计师/发明家/工程师,不是成天追着用户去问他们要什么,满足用户每一个诡异而苛刻的要求的人,而是开创全新的体验,让用户发现“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我还能这样生活”的创造者

我以为这才是所谓“新意”。

P.S. 如果你不小心觉得iPad就是个苹果上网本,或者小号笔记本,或者大号iPod Touch的话,可以去看看发布会的现场视频或者iPad介绍,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P.S.2 如果你对iPad的第一反应是失望,那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苹果效应:创新已不是主流,”去惊喜”才是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