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imeless Way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建筑的永恒之道》,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建筑学著作,却很深刻地影响了软件工程的一些理念。我很久以前在学软件设计模式的时候就听说过,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本书来看。而身边的朋友也是知道这本书的不少,却没有谁真正看过。

我去年某一天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是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版本,如获至宝。才发现这只是一套书的第一卷,第二卷A Pattern Language出版于1977,是对The Timeless Way中各种pattern的集合,这两本书相互佐证,而第三卷The Oregon Experiment是案例分析。书已经很老很破了,纸张都开始泛黄,于是赶紧开始看。结果从去年八月到现在,断断续续看了有大半年才把第一卷勉强啃完。

这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过于晦涩,正相反,作者喜欢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阐释同一件事情,有时候甚至略显啰嗦。这本书很难读,是因为它不是一本务实的书,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你要怎样去盖房子,也不是以一个专家的口吻去教导人,而是循循善诱地从无到有构建起一套对建筑和规划新的思维方式。看书后的致谢才知道,这是一本用了十四年写成的书,还能指望用读快餐书籍的方法来很快看完?

 在看这本书之时,常常能联想到的不仅仅是盖房子,还有写文章,做设计,编程序,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的演化。这时候我才忽然领悟,标题的“building”其实不仅仅是中文书名里的「建筑」,也可以是「建构」、「构筑」,甚至可以是任何形式有目的的创造:虽然纸面上讲的还是房子,但含义早已超越了字句本身。

At this stage, people can no longer even make a windows or a door which is beautiful.

很多现代建筑越来越向造型发展,各种奇形怪状的高楼就像是巨型的雕塑。但外形越是粗犷,内部越需要非常精细的设计:精确至毫米的图纸,再加上现代化的施工,一门一窗都要完美还原建筑设计师的意图。大量一模一样重复的元素,大量一板一眼矩形的房间,这就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我们已习以为常。

这本书正是为了颠覆这种建筑方式,却不是用批判的手段,而是毫无保留地从「什么是好的建筑」开始重新建造了整个理论体系:核心是赋予一切事物生命力的「无名特质」(“the quality without a name”),工具是模式语言的创造力,方法是从虚无的空间中逐个分化出房间、建筑、社区、城镇,最终让它们就像是自然的产物一样,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这与具体的技术无关,与具体的年代无关,归根结底跟人也无关。这本书让我们从对想要一手掌控整个建筑的欲望和对高科技带来对以前无法做到的奇特结构的痴迷中解脱出来,回到设计的本源——消解张力:

A pattern lives when it allows its own internal forces to resolve themselves. And a pattern dies when it fails to provide a framework in which forces can resolve themselves, so that instead, the action of the forces, unresolved, works to destroy the pattern.

而最精彩的是,这一切甚至也不一定与建筑相关:

In our own lives, we have the quality without a name when we are most intense, most happy, most wholehearted.

This comes about when we allow the forces we experience to run freely in us, to fly past each other, when we are able to allow our forces to escape the locked-in conflict which oppresses us.

所谓的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用了第二本更厚的书来阐述的,其实仅仅是实现这一切的大门(“the Gate”)或是手段。很多人认真研读了A Pattern Language,却把它当作装修必读、居家设计指南,就像我们码工刚学软件设计模式的时候,写程序总想要往pattern上面去套,却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些pattern背后想要解决的是怎样的冲突,从而认为这些模式并没有所宣称的那么好使。很少人真正领悟到,要真正完全实现建筑的无名特质,还必须要抛弃掉这些pattern,因为它们仅仅是工具而已。

诚然,出版三十余年,这本书在建筑界的影响反而远没有软件工程那么大,这似乎给人很讽刺的感觉。但要颠覆一个成熟完整的行业必然没有改变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那么容易。这本书讲的都理应是极为基础极为明显的东西,就像作者所说,最为深刻的见解通常都是最朴实的,这些一个个的pattern只是为了让我们能找回自己本就已经懂得的东西,帮助我们达到「无我」(egoless)的状态,体会自己心里最深处的感觉,让我们的建筑能回归到自然中去。

[The use of pattern languages] will allow you to come back to that part of yourself which has always been there, and is there now, but is obscured by images and ideas and theories, which make it impossible for you to be yourself, or act as nature does. […]

It is utterly ordinary. It is what is in you already. Your first, most primitive impulses are right, and will lead you to do the right thing, if you will only let yourself. […]

This is the final lesson of the timeless way.

可惜纵使每人都知道要“follow your heart”,要让如今的人们都回到那样纯真的状态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当西方的道路走到了头,莫不是条条大路又都回到了曾经的东方?建筑的永恒之道与老子所说的「道」也许并无二致:大道无形,无名。用这样的一部著作来阐释,就像《道德经》一样,下笔之时就已经陷入了自我的悖论之中。这样就算是多么本真的东西,用我们这些现代人已有的逻辑去解读,都会变得难以咀嚼,更难以实践。

因此,不妨忘记你所知道有关建筑的一切“images and ideas and theories”,再来体会这本书吧。

P.S. 一定一定要先看目录之前的“On reading this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