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阴谋论

我们大都做过不少阅读理解,类似于提取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然后再分析分析部分词句是要表达一个什么东西。看着语文书、参考书、标准答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帮老头老奶奶写文章的时候怎么考虑那么多“通过blah-blah表达了blah-blah升华了blah-blah”的。

我们一直觉得这种分析好可笑,明明几个没啥关系的句子就成了相互呼应,就共同表达了什么。而有些本来确实矛盾的地方又被号称没有问题。

比如说《孔乙己》最后一句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他到底死没死呢?还是鲁迅不小心手抖了一下?

继续阅读“阴谋与阴谋论”

“90后”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很多人反感所谓“90后”?在我看来,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就已经有答案了: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 继续阅读““90后”问题的实质”

漫谈古典与浪漫

// 交响音乐赏析课的文章,写得比较糙,多多指教…

启蒙

我们从小到大,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各种各样“正统”的观点,教科书上斩钉截铁的文字、父母的谆谆教诲,还有老师的言传身教。就好像人在真正进入人类的社会以前不得不被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完整而透彻地洗礼一遍。我们需要去接受我们生活的前提,人们才能够沟通、能够交流,社会才得以存在。

我一直以为启蒙运动是这一切的开端:在启蒙运动的指引下,人类理性和乐观的光芒照耀着整个现代社会。的确,我们日常使用的、享受的、接触到的无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科学为最高代表的理性精神向我们证明了它的力量,启蒙运动“走向未来、不断进步”的信条已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真理。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从古希腊传承了下来,燃烧在每个人心中。

继续阅读“漫谈古典与浪漫”

无题

一直以来“心理学”这个词一直有种令人敬畏的感觉,也许更多的人宁愿去深究各种逻辑问题也不愿了解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常识。

我们往往能用自己理性的力量把很多逻辑上很复杂的事情弄明白,却无论如何想不明白某些浅显的感情问题,IQ高EQ低就像是理工科学生的一种“通病”。

不过又何止是理工科的学生呢?我们都看似积极向上地努力着、奋斗着,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背后,有多少情感被我们压抑着,有多少心事隐藏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之后呢?

继续阅读“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