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fulness as a way of thinking

对当下不加评判地觉察

在我个人的观察中看,一个很被低估的思维习惯是对当下不加评判地觉察

这里的「当下」既包括身边事物,也包括自我的状态。你能否把自己此时此刻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全部都注意一遍,如同在写小说时对主人公和整个场景的白描一样。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有什么感觉?我周围有什么声音?身边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在观察和注意的同时,不要急于做任何判断。不要主动去想自己是不是很蠢,不要去想别人长得好不好看,不要去想某个东西是不是很奇怪,诸如此类。把自己的一部分思维当成是一台不加过滤的的记录仪,如实地去观察自己身心的各种现象。

继续阅读“Mindfulness as a way of thinking”

「为什么要逛街」

城市漫步的意义

从前有人问我闲的时候通常做什么,我回答「逛街」,于是别人就会很惊讶。估摸着是大部分人都觉得逛街即是 Go shopping。为了消除这种误会,之后我就回答说 “Window-shopping”,意即「不买东西的逛街」,但是又容易被觉得十分矫情,有种「不以XX为目的的XX都是耍流氓」的感觉。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矫情可言,在街上走,大部分时候跟买不买东西没有太多联系。「轧马路」或是「散步」两个词被赋予了太多意义,最后只剩「漫步」还算马马虎虎。很奇怪所谓博大精深的中文为什么没有一个很准确描述「没事在街上瞎晃悠」的词汇,大抵是我才疏学浅。倒是在英文辞典里找到了一个来自于法语的词语 Flânerie,我不会念,也不敢号称自己认识,索性不纠结于辞藻了。

继续阅读“「为什么要逛街」”

Sisyphean Toil

我看过不少电影的幕后花絮,但没有那个像指环王系列那么长,那么令我震撼。三部曲都是三小时以上,而每集电影都有两张 DVD 容量的花絮集锦。我从图书馆只借到了后两集,就足够我断断续续看了有近一个月。

大多数好莱坞的电影都把电影的制作过程讲得专业且有趣,甚至 DVD 中包含小游戏。而指环王的幕后是完全围绕每部电影的创作过程来讲述的,从改编托尔金的巨著到最后的剪辑配音,细致得让人生畏。大片的幕后花絮通常像是凯旋之后的报告会,但 LotR 把其中的艰辛和挫折都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包括中途抛弃的想法,拍摄 Helm’s Deep 的困难,动画和动作捕捉的纷争。

奇幻在那个时候几乎是好莱坞没人去碰的类别,无论是剧本、道具、拍摄、特效、配音等等环节都是高难度,再加上托尔金的宏大史诗巨著,那就是难上加难。Peter Jackson 这个大男孩带领了整个剧组的各个部门在几年时间里真的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拍摄的时候都没想好后期怎样去做,在剪辑的时候还得补镜头。这不是不专业,而是一场专业的冒险。

继续阅读“Sisyphean Toil”

湘行杂记(中)

二:古城与商业

借用听过建筑系老师所作的比方:一个城市有了江河或是海港,就形成了城市的招牌;香港维港如此,上海黄浦江如此,纽约、芝加哥也是如此。在沿着水边的这条画卷中,最外面的一排房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门脸。凤凰倚山傍水,沱江从中间流过,它的两岸景致便是古城的宣传画,这是丽江所没有的东西。不过有些令人惋惜的是,除了虹桥之外,江上建了几座新桥。虽然有仿古的风格,但造型大都过于「别致」,在我看来实在有些碍眼。


继续阅读“湘行杂记(中)”

The Timeless Way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建筑的永恒之道》,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建筑学著作,却很深刻地影响了软件工程的一些理念。我很久以前在学软件设计模式的时候就听说过,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本书来看。而身边的朋友也是知道这本书的不少,却没有谁真正看过。

我去年某一天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是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版本,如获至宝。才发现这只是一套书的第一卷,第二卷A Pattern Language出版于1977,是对The Timeless Way中各种pattern的集合,这两本书相互佐证,而第三卷The Oregon Experiment是案例分析。书已经很老很破了,纸张都开始泛黄,于是赶紧开始看。结果从去年八月到现在,断断续续看了有大半年才把第一卷勉强啃完。

这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过于晦涩,正相反,作者喜欢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阐释同一件事情,有时候甚至略显啰嗦。这本书很难读,是因为它不是一本务实的书,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你要怎样去盖房子,也不是以一个专家的口吻去教导人,而是循循善诱地从无到有构建起一套对建筑和规划新的思维方式。看书后的致谢才知道,这是一本用了十四年写成的书,还能指望用读快餐书籍的方法来很快看完?

继续阅读“The Timeless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