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life to the minimal

最少的生活

一年多以前,我刚到香港的时候,一个人,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里面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宿舍可以住,要在四天之内租到一个房子,五天之后就要开学。人生地不熟,国内的电话卡也用不了,不会粤语,更不知道地名,以至于巴士和电车都不敢去坐,因为它们都不报站。

可以说我在香港的生活可以说是从一个旅行箱开始建立起来的。刚租到的房子里面除了空调、马桶这样无法移动的设施,真的就只有四面墙壁了。从睡地铺开始,逐渐添置了各种东西:家具、台灯、水杯、闹钟、插线板,包括废纸篓甚至各种盒子。就在这个只有四平米的小房间里,都是些无比熟悉的物件。环顾四周,好像每一件东西都是我的老朋友一样。

为了让自己在这个高物价高房租的地方过得好一点,很难向没有类似体会的人去形容需要花多少心思去琢磨这些琐碎的事。在家里,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自己去操心太多;在宿舍,必要的设施都有了,自然也体会不到这个从无到有经营自己「小窝」的过程,以至于这件事情说起来反而让人有了某种自我安慰性质的成就感。

我自以为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每次我觉得我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我都会到附近的商场超市里瞎转悠,一般都需要看很久才会找到比较称心如意的,或者不得不向价格妥协,或者就下次再说。因而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比我的想象中还要难办,总是还差几样东西怎么都买不到。

直到去年年底的某一天,我在纠结一样东西是买还是不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无论我买了什么,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用了。一年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就要离开香港这个地方:屋里的所有东西我要么带走,要么留给别人,不然就只有处理掉。想到这之后,再看到屋里的各种东西,发觉这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图景:我从一个旅行箱开始建构起我的生活里这一切复杂的东西,也终将被我解构到一个旅行箱中。我在这里只是一个过客,又为什么非要纠结于那么几样可有可无的东西呢?

继续阅读“Live life to the minimal”

不急于求成的事

很久没有写日志了,久得我都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以及是为什么要写日志了。

虽然每天都在看所谓人人网,虽然连续登陆592天,但基本都是回复别人,或者聊天。不怎么更新状态,除了偶尔传几张照片。加上最近连照片都没传了,不知道是不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看起来就像是消失了一样?

我不得不说「存在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存在是客观的,存在感却是主观的。我们的周遭都是各种实实在在的事物,但真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存在感的又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东西?而浮云过后,其中又有多少存在感被浮云卷走,剩下给我们的,那大概是真正值得珍惜的。

看到大家在生日的时候给我的留言,还可以同时看到以前和这个好友全部的对话记录。我惊讶于人人网这个无意的功能是如何诠释人对人的存在感的:每一段对话都是「生日快乐!」「谢谢!」那是不是说明几乎每一年我们只在对方的世界里存在过生日这么一瞬?

也许这说起来比较伤感情。我把好多好多人的生日都记在通讯录里,同步到日历中,每天都很方便能看到。但我实际上却常常不想刻意去留言祝贺。当我们的通讯手段这样的方便,大概很难出现《海角七号》之中信件几十年后才到达收件人手中,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景象。但也许我们更难体验到两人之间为了一封信而哭泣、而忧愁、而开怀大笑是多么刻骨铭心的一种存在感。像Mary and Max那样的往来,比逢年过节群发的短信问候、比有事没事在论坛上唠嗑、甚至比公事公办一样的见面还来得珍贵。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年人那么喜欢电报,而不喜欢电话。Mad Men里的台词比我说的更好:

“You can’t frame a phone call. Telegrams are forever.”

所以我不怎么发节日祝福,因为我总想着要一条一条地去写。所以我不怎么寄明信片,因为我总会要写点儿特别的东西,或者是画点儿特别的图案。投入多一点,是想让我自己能在大家那里有更多的存在感,而不仅仅像是一个批量生产出来的好友吧。

对于给我大陆的号码发短信生日祝福的朋友们,我很抱歉托中国移动的福,我收不到。我只好在这儿用批量的「谢谢」来回应你们的好意了。

继续阅读“不急于求成的事”

码字与生活

写日志码字很多时候很像没有deadline的作业,想着写个什么东西,但总是拖啊拖啊拖,等到有一天忍不住写了,或者忘了。

我一直很佩服坚持写日记的人(我佩服很多人)。纵然每天会荒废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也总能说自己没时间写、没心情写或者没话题写。因为每次我想好好写一个什么东西,就要花掉不少时间,而多半都是深夜,写完就是第二天了。

前不久把校内上的一些旧闻粘到blog上去的时候才发觉,绝大多数都是12点左右(右要多一些)发出来的。这也是个熬夜的好理由,因为只有在深夜,才没有那么些邮件、没有那么多人找你、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刷校内也没什么新鲜东西出来,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好好去想自己的事情,去理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去心平气和地做一些白天浮躁的空气中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

继续阅读“码字与生活”

21 · 周五的夜晚

我有时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上点网、看点书、听点歌。说“有时”,是因为我好像又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有啥新鲜的事情,我总有一种想要去看看的想法。比如虽然世博会很多人,但也想去瞅瞅。

20岁就那么过去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那个周三也和平日没什么不同,倒是没注意晚睡了一段时间。

来HK两个月余了,一周一周好像没什么感觉就又过去了,以后大概还会更快的吧。每当生活进入一种routine,就好像是一辆小火车,平稳地开着,上面的人也不特别觉得自己在火车上了。于是没注意,这学期的旅程一半都过去了,我应该在哪里下车呢?

继续阅读“21 · 周五的夜晚”

让我们在信息垃圾的海洋里娱乐至死

一 看帖不过脑子

最近不时有人说到“2012”,似乎波兰政要和萨翁都已经上了大船(甚至还有所谓证据)。虽然大都是将信将疑的调侃,真正相信的人恐怕也并不太多,但是转念一想,“万一”(what if)是真的呢,于是转发一个吧。之后又有人找到了“这个必须留着”的东西,好多“让人看了就哭了”的文章,而且“不顶不是中国人”,还有的是“大学生都应该看看”。标题起得多么复杂没关系,总有人分享过来分享过去,而且分享多了的话,甚至还可能得到“每日分享达人”的称号……然后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转发了多少状态,扫过了多少个标题党,分享了多少文章,一周过后,我们还记得几篇帖子?有几句话真正过了自己的脑子?

继续阅读“让我们在信息垃圾的海洋里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