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语言的匮乏

  最近经常听到两个词:一个是“无语”(或者省略号…),另一个是“无法交流”(还有“没法交流”、“交流不能”)。当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用“无语”或者省略号来代替。当和别人交谈却无法相互理解的时候,我们会说“和你真是无法交流”。
  这使我不得不感慨一下,现代社会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随便走进一家书城就能够发现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各样的书,同类的书不计其数。比如管理方面的书、比如教辅书…… 我们在诸多几乎一样的书籍面前要怎么抉择?
  上网那就更是如此了。互联网上的信息用“海量”都不够形容,并且以爆炸般的速度与规模不断增长着。无数的新东西看都看不过来(比如刚发生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却更加感受到语言的匮乏,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无语”和“无法交流”这两个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用到。
  有人说这是一个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时代,比起“麻木”的古人来说(参见鲁迅的各种著作),现代人拥有了更多越来越细微的思想和情感(很多显然都是古人未曾有过的,比如“网恋”的感觉),然而与此同时,现代人却越来越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它们(尝试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现在的所有感觉你就会知道这有多困难),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试图创造更多的词汇来表达现有的语言无法表达的一些东西(比如Orz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的“网络语言”的产生,大概正是为了表达这些以往无法表达的更丰富的情感。
  自己的情感越细微、越敏感和复杂,我们就越能体会到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局限和匮乏:人类创造的语言是无法描述这个世界的一切的。

语言与理性

  语言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使用的表达方式都是语言(这里包括语音和书写)。在人们的心目中,相对于其他表达方式(比如绘画、音乐、行为),只有语言才是确切、可靠的。比如,历史学家总是用书写把事件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科学家的思想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够得到承认和理解;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才能成为后人参考的资料;而我们必须要参加考试才能得到分(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还是Presentation还是论文,无非都是语音和书写)。“一个人画了一幅抽象画得了诺贝尔奖”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可以看出,语言系统是科学的载体,同时,只有承载在语言之上的(即能够被语言表达的)科学才能够被确切的理解。
  不仅仅科学如此,同样的,现代人进行思考的时候采用的仍然是这种语言的系统,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别的语种。想一想理性和感性的实际意义可以知道,我们往往把这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思考方式认为是理性。而我们把有的时候出现的一些无法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的情绪或者感觉认为是感性。
  因此,语言系统作为理性的表达方式,它的局限自然也会成为理性实际的局限。

理性的匮乏

  语言是无法描述整个世界的,这是语言系统的局限性(见第一部分的论述)。因此,如果语言是理性的载体的话(见第二部分的论述),理性实际上也将受到同样的限制。然而世界本身是不受语言所限制的,这就是说用理性来解释整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能用语言描述的部分也将不能用理性来解释。我认为,当信息爆炸,语言的表达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极限的时候,理性被语言的局限最终就会被发现。

困境

  而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我们总是要用各种各样以前没有的词语来扩充我们的语言,比如“兔斯基”、“铜须门”、“房奴”、“断背”、“Web 2.0”、 “blog(博客)”、“Wikiconomy(维基经济学)”。然而词语的扩充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除语言的局限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无法用理性去确切描述和理解的事物,比如感觉。(我不认为某一天科学能分析出感觉的成分,比如百分之多少的快乐、百分之多少的郁闷,这是荒谬而且不切实际的。)
  简单的说,我认为语言系统和理性之间存在一种同构的关系,同时,语言系统和这个世界并不同构,所以理性与我们要认识的世界并没有同构关系,因此理性实际上不可能完整地描述整个世界。

本质

  要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不得不抛弃一些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观点。
  我认为,所谓的理性和感性的区别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假象,当我们在理解理性和感性这两个概念的时候,语言系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区分理性与感性的人为界限。然而语言是后天的、人为的、非自然的,所以理性和感性的区分也是后天的、人为的、非自然的。
  语言和其他表达方式,比如绘画、音乐、装置、行为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文字可以记录语言,乐谱可以记录音乐;音乐具有不确定性,语言也是如此。所以用语言系统作为把人类智慧区分为两部分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的智慧(包括所谓的“感性”和所谓的“理性”)其实是一个整体。
  因此,“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这样的说法是明显不成立的,世界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理需要我们用所谓的“理性”去认识。要认识世界,我们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全部的智慧。

思考

  启蒙运动以来,我们一直相信着理性的普遍性,我们相信理性高于感性,理性能帮助我们完整的认识世界,掌握所谓“世界的客观规律”。然而随着我们越来越用理性去思考问题,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了,人的个性、人文与艺术却受到了非常多的压抑,而且暴露出来了非常多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我认为,我们把语言的地位放在其他表达方式之上的“语言中心主义”和把所谓的“理性”放在所谓的“感性”之上的“理性中心主义”都是极其片面的行为,它们才是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然而,由于从出生以来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教育”与“塑造”还有不知不觉中的影响,这两个思想被绝大多数的现代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从未怀疑过,因为它们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但是也许当新的思潮来临,这些基石被推翻之后,大多数人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一直被它们压迫着,撕裂着。
  在“理性中心主义”的压迫下,现代人本来就是精神分裂的,“理性”和“感性”被强行分开了,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撕裂了我们的思考和生活。我们以为自己能机械地控制自己,能一丝不苟得完成自己定下的计划,能完全集中
精力进行期末复习,然而我们做不到。人不可能在上课时100%不走神,人不可能在看书的时候100%心无旁骛,人不可能在做题的时候100%没有任何失误。我们以为我们是“理性的人”,“理性”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力量,然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自己“感性”的部分,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体。
  我并不认为启蒙运动是错误的,我也不否认“理性”的积极作用,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进步,然而“理性”的认识能力是片面的,我们不应该抛弃“感性”,不应该如此崇尚甚至迷信所谓的“理性”的力量,而把所谓的“感性”认为是下等的。
  古人被“上帝”和“神”压得喘不过气来,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类的“理性”,让人类利用自己的“理性力量”发展到了如此繁荣的地步,那么有谁来解放我们的“感性”,让我们自己不再精神分裂呢?

后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只是大多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观念就是所谓“哲学”,或者不屑于把它整理出来罢了。这里写的也只是我最近整理出来的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也许以后也会有补充。留下这些文字也算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记录吧。
  我承认自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人,所以我依然没有办法逃出“语言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圈套,所以我依然只有用这些拙劣的文字来记录我的这些想法。然而语言是有局限的,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随时都在受着它的折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想法拉伸扭曲以后塞进一个个字眼里,想方设法让读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了解我的意思。然而这是做不到的,有语言就会有曲解,就会有信息的损失。这也是我把标题写成“无题”的原因。
  所以,我能写出的也只能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