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信息垃圾的海洋里娱乐至死

一 看帖不过脑子

最近不时有人说到“2012”,似乎波兰政要和萨翁都已经上了大船(甚至还有所谓证据)。虽然大都是将信将疑的调侃,真正相信的人恐怕也并不太多,但是转念一想,“万一”(what if)是真的呢,于是转发一个吧。之后又有人找到了“这个必须留着”的东西,好多“让人看了就哭了”的文章,而且“不顶不是中国人”,还有的是“大学生都应该看看”。标题起得多么复杂没关系,总有人分享过来分享过去,而且分享多了的话,甚至还可能得到“每日分享达人”的称号……然后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转发了多少状态,扫过了多少个标题党,分享了多少文章,一周过后,我们还记得几篇帖子?有几句话真正过了自己的脑子?

漫不经心地点开一个看不出内容的标题,扫过一堆五颜六色有大有小的文字,看了其中几个字,几张图,感觉好像有点道理,有点震撼。于是毫不犹豫地点下“分享”,同时写下一句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评论“这真是社会的悲哀”。

可是社会悲哀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社会的悲哀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悲哀呢?看贴的人没去想,因为还有好多文章等着自己去看;发帖的人就更没去想了,因为他们想的是怎么样让更多人去看他们的页面。

二 不假设、不求证

在网上不停转载、分享、沉下去过几天又浮起来的那些帖子,总是带有一个惊世骇俗的标题,正文摆出各种数字、证据,让人感觉言之凿凿,确有其事,而且大家“喜闻乐见”。在这样浮躁的气氛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连假设都懒得提出来,更不要说求证了。

可是“真相”如何?不妨来看一看这样一个帖子:《这些流言已被证明是误传》,里面有没有你曾经分享或相信的内容呢?

“哦,原来是这样!”分享过不靠谱的文章被别人指出来是件特别尴尬的事情,于是赶紧删帖,承认自己的无知,再把所谓的“真相帖”分享一遍。实际上,这里还有个圈套,因为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指出的错误/反例是有依据的呢?

我时常猜测,不提供引用来源、只有数据和观点,是不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其实大多数时候,一点简单的思考、一次方便的搜索,就足以让我们查证我们看到的东西。

三 谎言的例子

我来举个例子好了,信息的来源都在链接中。

从四川汶川地震,到青海玉树地震,有一篇叫做《美国国际救援专家亲授地震活命三角》(或者《地震来时,该躲在哪里?传统的建议是错的!》)的文章(甚至还有图解和视频),里面提到一个叫Doug Copp(道格·库普)的人,自称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救援小组─美国国际救援小组(ARTI)的首席救援者”和他“著名”的“生命三角”(Triangle of Life)理论。

有很多很多人分享这篇文章,可是实际上,简单地Google一下就能发现很多质疑的声音。

首先,ARTI是美国的一个私人民间组织(虽然听起来很官方),而“世界上最有经验”也是自称而已。有兴趣可以去这个组织的网站看一看:

ARTI 网站截图

实际上,Doug Copp的这套理论在2004年就有了,他自称9/11时参与世界贸易中心的救援工作,并获得$650,000的伤害赔偿。但有杂志(Albuquerque Journal)在2004年专门发表过系列文章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个人在9/11事件中参与了任何救援工作。而有意思的是,ARTI的主页上也有对Albuquerque Journal杂志社老板Thompson H. Lang的人身攻击言论(“LANG: a scum bag rat”)。

而美国人自己也没有采用他的说法,美国地震局的网站上“常见误区”里专门有对“生命三角”的解释

The “Triangle of Life” is a misguided idea about the best location a person should try to occupy during an earthquake…

美国红十字会表示,至少在美国仍应遵循躲到家具下面的常识。

此外,还有几篇更详细地解释的文章:Snopes: Triangle of LifeProtect Yourself During an EarthquakeThe Need for an Evidence-basis for Earthquake Survival Tips。其中对Doug Copp的观点有非常详细的科学分析。

我无意去探讨地震时到底应该怎么躲,但是不难看出所谓“生命三角”其实是一个“不被官方承认的民间地震救援者包装精美的争议观点”,为什么六年之后死灰复燃还有那么多人争相传阅呢?(其实2008年也复燃过一次)

四 让我们一起娱乐至死

其实我们可以去想办法查证,但是我们很少这么做,我们宁愿被欺骗,宁愿不思考就相信。而且最惨的是我们没有任何进步,当下一次看到类似的帖子的时候,我们仍然会点下“分享”,写下“分享了再看”(之后再也没看过,因为我们很懒)。

很多人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了,但我以为我们是懒得去思考了。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信息,每天看过无数的日志、视频、分享,我们感觉自己似乎是了解了很多事实,但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今天看到了一篇读后感,讲到《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一书。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制造信息(日志、相册),加工信息(评论、转载)和传播信息(分享、推荐),互联网给了我们每个人更多的话语权,但我们这些普通而弱智的网民是不是滥用了它们?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愚昧和低品位成为了理所应当,甚至无知也成了骄傲的资本。这让我很自然地想到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说到的:

“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看到这段话,我突然觉得不寒而栗……

不过不要紧张,虽然你也许现在正在着急反省自己,但半小时以后我们又会在信息垃圾的海洋中继续娱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