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1个月(零1天)

我不喜欢算计日子,但anyway,今天确实是一个月零一天。

Anyway是一个很不讲道理的词,翻译成中文最合适的就是“反正”;但毕竟anyway是外文,说起来就显得靠谱一点。这个星期听了一节很不靠谱的课,助教上去讲大作业的时候不停结巴,连词都是“basically”和“anyway”。可怕的倒不在于连词很单调,真正可怕的是能用这两个词连接起来任何两个毫无逻辑的句子的人。于是感觉自己备受折磨,仓皇逃离了教室。

除了这件事情以外,从上次写日志以来,好多事情也没有一直向着靠谱的方向发展。天遂人愿只是奢望,所以说大家常常“祝万事如意”,正是由于万事不能如意。预习做得再好,也得临时应变。

New Home

从只有个空房子,到现在基本能用到的东西都全了,半个多月就这么过去了。去了宜家四次,为IKEA做了很多贡献;把步行所及范围内的日用品商店都逛过好多次,也算是为HK零售业做贡献了。

最开始觉得什么都缺,什么都没有,于是每次都捡几样最要紧的且能抱回去的买,也不怎么挑;后来看到一件东西,得权衡一下是不是必须的;再后来,想到买一件东西,跑了若干家店,找个最便宜的回来;最后是,想要买一个东西,到各个店看了看价格,觉得还是暂时不买的好……

我把很多小票订在书桌前的告示板上,提醒自己花了很多钱,要节约,嗯。

运气最好的事情是有个港大的老师(夫妇)送了我们一个大衣柜,而唯一特别杯具的是周五洗衣服时水管连接处裂开了,幸好及时关掉了总闸,于是停水一天多,今天终于修好了。

妈妈来看过我,给我带了好多东西,包括一条和家里我的房间一模一样的窗帘。虽然和这里的颜色挺不搭的,但从此以后我可以把这里也叫做“家”了,至少有差不多的松木床和一样的窗帘。

也只有自己折腾过,才知道从“住处”到“家”有多远。

Hong Kong

一个月过去了,对这座陌生的城市也有了几分熟悉,至少不再需要那么提心吊胆得走在大街上。

每次到一个新环境,周围都是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发现它们每天都在那里,就会安心很多。一次一次走过一条路,后来就只需要注意那些变化的东西,就不需要全神贯注精神紧张了。这就是为啥身在异乡那么累,而回到家乡,一草一木都好像能让自己放松下来一样。

要让我用一个词概括对HK总的印象,那其实我觉得这种问题很没有意义,因为那么复杂的东西真的没有办法用“好”、“不好”、“一般”、“还行”、“8分”这样的形容。而且这种问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通用答案:“很复杂”。

而如果说一定要找到一个这段时间对HK印象最深的特点,那就只好说是“sophisticated”。我想不到哪个比较合适的中文词,如果说“老练”也可以形容一个城市的话,那这个词就再合适不过了。

每一个斜坡上都有铁牌写着编号,每一个街边的垃圾桶上都写着如果没把垃圾放到里面要罚款多少监禁几年……这边的标牌通常除了“禁止XXX”以外,还要写明处罚,而且大都成千上万,甚至还要被关监狱……但毕竟有据可查,无空可钻。

当然sophisticated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公交车、电车都不报站,要是没去过一个地方,又没有提前弄清楚,上了车之后连自己上的是几路车都无从知道,因为车上从来没有标牌,也没法知道现在到了哪儿……所以我至今不敢独自去坐小巴……

话说粤语果然很难,一点眉目没有,基本只有地铁上的广东话-普通话-英语重复三遍的那个能听懂。其实那个不叫听懂,和看鸟语电影有字幕是一个道理……

The University

有个教授上课时给我们说,港大的英文名里面,这个“The”才是关键。

港大本部很小,楼却很多,一座连一座,一座叠一座,都是顺着山坡建的,各种复杂。

在港大里面活动,最不一样的就是,不是像大部分学校那样,出一幢楼-来到地面-走一段路-进另一幢楼,而通常是在楼与楼之间各种不同高度的连接点之间穿行。从这幢楼的4层,跨过一个走廊,便来到了另一幢楼的G层,上一层楼,便来到了另一幢楼的G层,然后我就晕了。

而且,雨中在港大里活动,很多时候都用不着雨伞,因为楼和楼都是连在一起的……

新学期,每个学校都是无比热闹,港大也是。但作为一个研究僧,我只好说“热闹都是本科生的,我什么都没有”。每次看到穿着Hall衫成群结队搞活动的人,都觉得年轻真好,做freshman真是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可惜研究僧就只好成天蹲在几乎都是大陆人的实验室里,每天活动在实验室-教室-食堂之间。

好吧,这个就算羡慕嫉妒恨也没办法,大概研究僧的生活本应如此吧,平平淡淡地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