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十天

住的地方终于能上网了,HK遍地都是Wifi,学校的、运营商的、商家的、私开的,但好多都连不上或者需要密码。

我住的这个地方,目前充其量也真的只能算是一个“住的地方”吧。报纸、地铺、箱子、书包,都在地板上,乱且不方便。今天师傅装网络用的凳子都是我们找邻居借的……

这十天过得算是十分漫长,想到十一天前的这时候,我还在家里,在论坛上看各种租房信息,纠结没地方住真是惨,和父母讨论还需要带些什么东西,然后查各种资料,用Google Street View看看每个重要的地方都是什么样子……

大概是来之前功课做得太全面了,从深圳机场到港岛再到宾馆,都特别地顺利。前几天在周围逛,很多地方的样子其实都已经见过了,别人见我好像都是轻车熟路的样子,但真正见到这座奇妙而复杂的城市之时,仍然不免有些晕眩。


因为照片是虚伪的,to some extent。从那些小小的照片、那些小小的视频里怎能体验到这些高楼大厦,这些市井小道真正的体量?

虽然这两天我虽然随身带着相机,但如果是摄影只是一个习惯的动作而已,那这个动作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面前,真是太无力了。


来之前我给人形容说,这里的房子都跟筷子似的;来了以后发现也有饼干型的(不是3+2那种),但很少有内地那样面包型的。来之前我跟人形容说,HK这边能租到的房子都是内地厕所大小,大家听后多是作惊愕状;来了这里,看了那么多的房子,得到的结论倒不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夸张”,而是“其实4平方米也能装下不少东西的”……

这里什么都是窄窄的,小小的,就连公交车(丁丁车)都像是被横向压扁了的伦敦Routemaster公交车一样。百佳超市也跟成都的红旗连锁差不多大。

说到超市,我原以为成都市内几百米一个的红旗连锁真是太多了,但HK这边的各种超市、便利店、日用品店、杂货铺真的是十步一个。买东西真是又贵又方便,一面口袋装不下,一面钱包在流血。


见闻有很多,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来到一个新地方,总是有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让人不停得想要去给别人讲。慢慢地,一切又都安顿下来之后,好像很多东西又都习以为常了,就又觉得没什么好讲的了。当别人问起“怎么样,你觉得HK如何”时,我大概会发现,这个问题随着时间越来越难以回答,只好一笑置之了。

这倒是很像谈恋爱,也很像Culture Shock理论里的蜜月期、失落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在前两天不能上网的时候,我又重温了一下之前看过的《月满轩尼诗》,里面的那些窄窄的街道、电车、路牌和店名,那些我在上一次看的时候不曾注意到的东西从背景中凸显了出来,竟也能让我这个new arrival产生些许共鸣。


前几天在宾馆,各种手续各种折腾各种看房子,然后又到同学租的房子蹭了几天地铺。我必须承认我有足够优柔寡断,在生活质量上又有足够挑剔。找到一个合适的房子真的是很不容易,而目前觉得最合适的就是我现在在的这个地方了。

好吧,其实我这么说也不太对。Anyway,总之是折腾了半天算是不会再流落街头了,只是……


……只是还没有任何家具,租到的房子是刚装修完的样子,房间里就是地板、墙……然后就没有了,所谓“家徒四壁”也不过如此吧。

这让我想到了Steve Jobs的一张照片和一句话。

Steve Jobs at Home in 1982

This was a very typical time. I was single. All you needed was a cup of tea, a light, and your stereo, you know, and that’s what I had.” —Steve Jobs

让我很惭愧,我没有老乔那么好的定力,也没有他那么宽敞的房子。没有床,没有桌子,没有椅子,让我太难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总有一点焦躁不安,让我始终不敢把这个地方称作“家”,所以只好说成是“住处”或者“住的地方”好了。

仍然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寄托在这么多身外的浮云之物上,这大概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But I could currently do nothing about it.


明天去铜锣湾的IKEA看看吧,争取能搞到一点家具,等我可以把这里叫做“新家”的时候,我再发照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