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杂记(上)

一:都市与交通

趁着交了论文等待答辩这段时间,跟实验室弟兄去了湖南。从打算到成行,不过一周。最开始只是说去凤凰古城,无非是出于对沈从文先生《边城》这部作品的美好印象。实际上语文课上所学关于他的内容已经忘了个精光,也就只剩下个美好的印象。至于张家界则是久闻大名,不得一见,又离凤凰相当近,自然也去看一看好了。(不过要真正看见张家界并不那么容易,这是后话。)长沙得住一晚上,不如也在这娱乐之都多玩一天。盘算好了大致行程,才发现这里玩一天那里呆一天,加起来竟有一周多。订计划这种事情对于几个「高级知识分子」理应是轻而易举,迅速订好了车票再看行程,才发现3月竟出乎意料地有31天……发现这个事实的惊讶之情在此按下不表,只庆幸铁路总公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上改签服务,真可谓「业界良心」。

像所有计划一样,出去旅行也可以有无比细致的准备工作。翻看各种攻略、心得、游记、评价和总结的时候,想起我曾看过一个关于上世纪初西方人来香港旅游的展览。很难去想象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候人们是怎样从几张外销画和几段文字中开始憧憬大洋另一端的风土人情,并最终登上环绕地球半周的轮船的。也许当年没有剧透过的旅行可以很精彩,但我不禁会去想象:类似的情节会不会被如今勤劳勇敢的人们坑得更加跌宕起伏?


高铁从深圳开出,窗户上的雨水逐渐从直着往下滚变成了横着飘,到后来还没来得及汇聚成一条的时候就已经被风刮走了。开到300km/h的时候,注意到自己还从没那么快速地在地面上移动,我难掩心中的激动。相比飞机,高铁有很重要的好处:一个是只要没记错要坐的车次,提前半小时到车站也是来得及的;另一个则是不用对着满窗纯白色同时忍受着气流的推搡,只需坐看小半个中国的风景从窗前流过照样无动于衷即可。

虽说这几年都算是「漂泊在外」,但真正远途去旅游其实并没有多少次,湖南更是一个从未踏足过的省份。好在天朝有着“千城一面”的特点,每个大城市都长得差不多,走到哪里都貌似相识,倒也算是方便,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刚到长沙,坐在出租车里看窗外街景,各种银行店铺门口都挂着LED电子屏,红色的字24小时滚动,既醒目又喜庆。走在步行街上,一侧是班尼路、美特斯邦威,一边是新世界、王府井百货,地铁工地穿插其中。莫不是一不留神走进了一条小吃街,我还以为又回到了成都/北京/深圳。

所以要说内地城市游,必然离不了吃。在街道、楼房、商场,着装、打扮,乃至语言都快要(被)大一统的年代,各地口味习惯依然相差甚远,以至于「吃什么」和「怎么吃」变成了能真正区分出一座城市的东西。我个人的体会是,湘菜的辣比起川菜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也许是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我吃辣的能力颇有退化,另一方面:辣从来不是川菜最显著的特点。川菜有十多种味型,麻辣只是其中一个,还有鱼香、椒盐、红油、清汤、蒜泥、五香、怪味……怎么就没听到人提起呢!

诶,跑题了。我其实是想说,湖南菜是很好吃的。


因为是打算「穷游」,从长沙到凤凰我们选择了火车卧铺。凤凰不通火车,于是需要先到州府吉首转长途车。一大早在火车站旁吃了馅儿漂在汤里的馄炖,走到汽车站却发现车站人太多根本挤不上车。

吉首等车

这种情况是可以预计到的。在火车上观察到车厢里的乘客大都像旅游的学生,而一个小县城的车站一下子接纳一火车的人,必然不会太容易。不过意料之外的是,这里没有队伍,也没有售票(上车再买票),现场情况十分激动人心。每当一辆大巴车开进站,一群人就贴了上去,然后抱团在车门周围。当天还下着小雨,地面上都是积水,全靠身体力行去挤上车,未免有些粗暴。

甚至旁边试图维持秩序的人都说:凤凰就那么大点儿地方,半个小时就看完了,着什么急。这听起来就像是赌气的话,自然无人相信。至于凤凰古镇要收门票这件事情贡献了多少客流量,就不得而知了。但翻车窗这样的景致并不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眼看相互推搡的功力比不过年轻人,我们在候车室里歇了半个时辰,然后继续试图挤车。听到旁边有当地大妈安慰其他人说:不要着急,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都能坐上车;你们还算好,有些人都等了一早上了。听完这番话,我们面面相觑。

最后我们投机取巧,到车站外好容易把正准备进站的车给拦了下来,坐了上去。正在庆祝欣喜之时,车开进站里,发现其他等车的人都也已经坐上车了,于是连一点智商上的优越感都没有体验到。

后来,从凤凰离开的时候,凤凰汽车站里面也是人头攒动。准备坐车回去吉首的人又开始重复前一天的体力劳动。再加上回程要赶火车,众人显得更加狂热。好在我们是直接坐车去张家界,免去了这又一劫。


湘行杂记(中)

湘行杂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