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杂记(中)

二:古城与商业

借用听过建筑系老师所作的比方:一个城市有了江河或是海港,就形成了城市的招牌;香港维港如此,上海黄浦江如此,纽约、芝加哥也是如此。在沿着水边的这条画卷中,最外面的一排房子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门脸。凤凰倚山傍水,沱江从中间流过,它的两岸景致便是古城的宣传画,这是丽江所没有的东西。不过有些令人惋惜的是,除了虹桥之外,江上建了几座新桥。虽然有仿古的风格,但造型大都过于「别致」,在我看来实在有些碍眼。



凤凰古城区并不大,虽不至于有「半小时就走完了」一般夸张,内容却十分有章可循。几座真正的老建筑,如沈从文故居、虹桥、杨家祠堂,都是收费景点,只好看看外观就走。江边大都是出租民族/土匪服装,兜售手工艺品,拉客坐船、住店的流动商贩。而城内则店铺、酒吧、客栈林立,绝大多数店铺都可以归类为特色服装+万次火柴+悬浮陀螺、猕猴桃干+木槌酥、姜糖、银器、明信片慢递、冰激凌+酸奶等几种。匪夷所思的是,连组合搭配都是雷同的。

比较有特色的店铺更可能是都市人开的,例如知名的「邂逅奶茶」和一家叫「摩西,把房梁抬高!」的pub。这种「小资」和「文艺」,不论真伪,都是长期生活在凤凰的当地人很难模仿来的。再过几年,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看中此地,为了丰富游客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买下当地人所开毫无新意的店铺改造成咖啡馆、慢摇吧、茶餐厅、创意集市?于是和丽江古城,阳朔的西街,厦门的鼓浪屿,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一起,让天下所谓「古城」、「老街」皆大同小异。


在古城里游荡之时,我拿起相机却不知道该朝哪边取景。举目四望皆是游客,商家、卖给游客的商品,以及为游客准备的洗手间(收费一元/人/次起),却看不到几个真正在这座城里面像原来一样生活的人。江边吊脚楼依旧,住在其中的都是来来去去的游客。

这里一切的活动都围绕着旅游而展开,曾经的居民们都去了哪里?走进一条没有游人的僻静窄巷,看到一片空地,才发现店铺林立的正街背后还有一所学校和幼儿园,操场上两个孩子在踢着一个篮球。学校周围几幢再平凡不过的楼房,并不都是仿古建筑,不难明白为什么这所学校如此隐蔽。曾在网上不小心翻到若干年前的凤凰县地图,在城里并没有什么景点,标注的无非是学校、机关、诊所和书店。如今,学校还是那所学校,被旅游区包裹了起来,可别的东西已经都找不到了。游客手中拿着牛皮纸印刷的所谓「手绘」旅游地图,画出了几条主街和街边的铺子。至于那些被店铺环绕着的空白里是什么,希望没几个游客会留意。

一个活着的城镇,不光有门面,有其中的房子,还包括城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一方人共同造就了一座城。抽离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古城也罢古镇也罢,最后都成了遗址。或者从导游图中看来,其实更像是一座主题公园。


我不觉得悲哀,只感到遗憾,因为「原生态」本来就是一种苛求。一个靠旅游业能带来更多收入的地方,是很难有动机继续保持曾经的生活状态的。或者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会干扰当地人正常生活的活动。正如同「测不准原理」所导致的二律背反,想要看到一个最原汁原味的古镇,我能想到唯一的办法,也是最消极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看。

保护和发展从来就是一个难解的谜题,因此香港人才会造出「保育」这么别扭的词语,既表示「保护」,又包含「培育」。从「保育」的角度来看,一个主题公园施行一票制收费也是说得过去的选择,既可以限制游客保护古城,又可以雇一班群众来扮演「群众」,跟杭州宋城一模一样。不过目前的一票制却因为「分赃不均」而引起了争议,说明凤凰城毕竟不同于杭州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不是总经理一拍脑袋就能涨价的。

话说回来,一个商业化的凤凰古城会不会让人失望,取决于你的期望看到的是什么。大部分文物古迹,就如同长城,屹立千百余年,世界早已不是曾经的样子,消磨了它防御的功用,却加倍了其历史价值。一个活着的城镇没有了,作为古迹的凤凰还有一些。只是我在凤凰拍的照片除了全景和远景,其余最多的大概都是屋檐。或许在我的意识里,真正的凤凰城在street-level已经难寻踪迹,直接抬头从二楼开始看吧。

有些许讽刺的是,风土人情在景区里找不到,很多时候反而出现在城市最普通的街头巷尾。少有游客探访的角落里,才能看到最真实的生活。这种人文的旅行,确实也应证了一度流行的说法: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


湘行杂记(上)

湘行杂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