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牌的体验

公交车站伴随了我们的成长,经过从小到大多年观察和实践,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对公交车站站牌的一些感想。

目前,成都的公交站牌大都是以车站灯箱的形式,根据车站的条件有大有小。如下是一种很常见的大站牌:

有意思的是,这些灯箱站牌都是朝着马路内侧,只能从站台上来看站牌上的信息。但一方面站台空间狭小,围观的人多了就会有人站在马路上才能看清;另一方面要知道这个车站有哪些车可以坐,就必须先走到车站站台上,和等车的人挤在一起。从站台后面人行道上走过的人看不见站牌,而马路对面的走过人又隔太远看不清楚。


在这方面,香港的巴士站就很有特色。每个车站都有一个或多个「站柱」,在很高的位置上固定着像旗帜一样的站牌,被称作「站旗」。站旗通常都垂直于道路,并且列出了这个站所有线路的编号。由于站旗不容易被人挡住,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确定自己要坐的车在什么地方(如果视力还行的话)。此外,不同类型的车号颜色不同,而且去同一方向的巴士通常在同一个站旗上,更方便了乘客(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巴士公司对线路的规划)。我在乘车的时候还注意到,坐在双层巴士的上层正好比较容易看到这些站旗,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

在站柱上套着的容器是路线资料盘,通常是三面或四面可旋转的造型,被香港人叫做「乳猪盘」。乳猪盘里面装的就是每一条路线的资料,又叫「乳猪纸」。乳猪盘正好安装在人眼高度上下,走到跟前就很容易可以看里面的内容,或者旋转整个乳猪盘来找自己想查的线路。

stopflag

再看文章开头图片中成都的大灯箱,硕大的站牌只有三路公交车(其中一个还没有写出路线),跟香港的站牌相比实在是有点浪费空间。但在一些线路很多却没有这么大空间的车站,站牌上的信息就显得非常拥挤:

最新安装的电子屏是个很不错的创新,提供了群众关心的一个关键信息:下一班车还有多远。但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站在狭窄的站台上,由于靠得太近,看到的更多是电子屏上一个一个的LED,反而在街对面很容易看清楚。

从图中还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可能是为了每条线路占据相等的空间,停站多的线路的文字被压缩得非常小,而停站少的线路却又被拉伸得十分夸张。再加上所有的站名都是竖向文字,并且是两端对齐(上下对齐),就会出现同一个站的两个字之间间隔很大,相邻两个站的字却靠得非常近。其结果是这些站牌很难阅读:一部分是很大的字很不适合近距离观看,另一些则是散布的小字很容易干扰对站名的识别。

反观香港巴士站的线路信息(乳猪纸),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大大的线路号码可以让人更容易从乳猪盘里找到想要查看的线路,而纸上的其他信息都是非常小的字号,只适合于靠近阅读。这样在最小的空间里可以容纳最多的信息量(同时节约了成本)。因此,在香港巴士的乳猪纸上既有沿途站点、每一站所在道路、车费价格,还有所属分区、临近地标、班次间隔等等在其他城市的公交车站很难找到的内容。在排版方面更无需赘言。

在内地,我去过很多城市的公交系统都用的是极其相似的站牌设计,尤其是如上面讲到的两端对齐竖排字十分普遍,有些让人匪夷所思。难道是所有公交公司都想到一块儿去了?直到我今天偶然翻到了1984年《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站牌》的国家标准,才算是找到了经典站牌的源头:

GB stop sign

这个设计将近三十年后,仍然主导着内地各大城市公交站牌的样式,有些让人感叹公交公司们继承传统的能力。我不敢说香港巴士站有多么值得效仿,因为香港的寸土寸金无疑反映在了其设计上,同时繁复的线路信息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城市。但其不同的是,让人可以更多感觉到这些站牌背后有人思考的痕迹,也就难怪香港有那么多巴士迷。正如 Jony Ive 所说:

“我总能懂得那些用手制作而成的事物所具有的美感。我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事物上所花费的心思,而我真正看不上的是产品中我所感受到的淡漠。”

P.S. 说到这里,顺便推荐 Hi-iD 的一篇文章《设计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