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牌的体验

公交车站伴随了我们的成长,经过从小到大多年观察和实践,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对公交车站站牌的一些感想。

目前,成都的公交站牌大都是以车站灯箱的形式,根据车站的条件有大有小。如下是一种很常见的大站牌:

有意思的是,这些灯箱站牌都是朝着马路内侧,只能从站台上来看站牌上的信息。但一方面站台空间狭小,围观的人多了就会有人站在马路上才能看清;另一方面要知道这个车站有哪些车可以坐,就必须先走到车站站台上,和等车的人挤在一起。从站台后面人行道上走过的人看不见站牌,而马路对面的走过人又隔太远看不清楚。

继续阅读“公交站牌的体验”

谈拟物和扁平化设计

今年的WWDC Keynote可谓万众瞩目,也算是内容丰富,以至于第一次看到Tim Cook这个习惯慢条斯理的人都加快了讲话的语速。整场发布会的重头戏,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自然是新版的iOS。尽管发布前几天9to5Mac就流出了数张截图,iOS 7的新设计仍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同时也让一些人大喜过望。

其实新版iOS的设计会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各种传言和猜测从来没有间断过。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很多人喜新厌旧的情节:新的Windows和Android的界面都十分「炫酷」,而iOS的界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负责iOS开发的Scott Forstall去年十月被踢出Apple,由负责工业设计的Jony Ive取而代之。

我们先说Forstall。据坊间传言,从iPhone OS开始到iOS 6所贯彻的拟物化的视觉效果跟Forstall的喜好有密切联系。而苹果设计中拟物的最显著代表莫过于以皮革、纺织品、木材、纸张为质感的几款应用,比如:Calendar(iPad和Mac版),Reminders,iBooks,Game Center,Find My Friends(如下图)。

Find my Friends应用界面

继续阅读“谈拟物和扁平化设计”

Renner Futura

今天有朋友问我这张海报里的字体是什么,看着很像 Futura,但是小写 ‘a’、‘g’、‘m’和‘n’ 都很明显跟普通的 Futura 不一样。截取了局部到 WhatTheFont! 里搜了搜也没找到结果。

不过最终还是通过各种办法找到了:这个字体是 Architype Renner(有的版本也叫 AEG Renner),是按照 Paul Renner 上世纪二十年代设计 Futura 时的原稿重制的。

继续阅读“Renner Futura”

The Timeless Way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建筑的永恒之道》,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建筑学著作,却很深刻地影响了软件工程的一些理念。我很久以前在学软件设计模式的时候就听说过,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本书来看。而身边的朋友也是知道这本书的不少,却没有谁真正看过。

我去年某一天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是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版本,如获至宝。才发现这只是一套书的第一卷,第二卷A Pattern Language出版于1977,是对The Timeless Way中各种pattern的集合,这两本书相互佐证,而第三卷The Oregon Experiment是案例分析。书已经很老很破了,纸张都开始泛黄,于是赶紧开始看。结果从去年八月到现在,断断续续看了有大半年才把第一卷勉强啃完。

这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过于晦涩,正相反,作者喜欢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阐释同一件事情,有时候甚至略显啰嗦。这本书很难读,是因为它不是一本务实的书,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你要怎样去盖房子,也不是以一个专家的口吻去教导人,而是循循善诱地从无到有构建起一套对建筑和规划新的思维方式。看书后的致谢才知道,这是一本用了十四年写成的书,还能指望用读快餐书籍的方法来很快看完?

继续阅读“The Timeless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