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网站从产生逐渐走向了成熟。曾经,继Facebook以后SNS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校内就是其中之一。
从吸引用户、扩张、寻找盈利模式到现在,SNS已经不是新事物了,于是一些固有的难点总是会逐渐暴露出来。
昨天,在Google Reader上看到腾讯CDC的一篇文章从SNS看社会化界面设计(一)突然很有启发,里面关于SNS信息过剩问题的列举十分精辟。用了校内和Facebook比较长时间了,也有不少自己的体会。
LeeThree 的博客 — since 2006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网站从产生逐渐走向了成熟。曾经,继Facebook以后SNS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校内就是其中之一。
从吸引用户、扩张、寻找盈利模式到现在,SNS已经不是新事物了,于是一些固有的难点总是会逐渐暴露出来。
昨天,在Google Reader上看到腾讯CDC的一篇文章从SNS看社会化界面设计(一)突然很有启发,里面关于SNS信息过剩问题的列举十分精辟。用了校内和Facebook比较长时间了,也有不少自己的体会。
今天心情好,开通国际流量玩玩儿Facebook~
界面和校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注册的时候颇费周折。
首先,如果要以大学生的身份注册的话,你需要使用学校的邮箱。但是我并不使用学校的邮箱,所以就选了“其他”。但是选了“其他”并填好信息之后,发现要求十八岁以上才能以“其他”身份注册,选项就只剩大学生和高中生了,但是又都需要用学校邮箱才能申请…我狂晕…
我刷新了一遍页面,发现还是只有这两项,想到可能是在系统保存了Cookie,所以清除Cookie之后,我只好用1988年来注册了。
刷新好多次,确认邮箱之后,终于打开Facebook了,很费事啊。界面还是比较简洁的,但是很多地方比校内确实形象很多,比如有很多图示。
在填写资料时,按着西方网站的惯例,需要填写Relationship Status,还有Political Views和Religious Views,当然,这些好像都不是必填选项。
另外是很多选项都有可见性设置,例如哪些人能够看到你的邮箱。
上传照片以后,还需要指定一个thumbnail缩略图,这个是可以自己调整的,还是很人性化的。这样能避免有些人上传全身照而缩略图就看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了。
界面中的mini-Feed和校内中最近好友更新差不多,但是比校内详细很多,连留言、改了什么资料、把谁加为朋友都有列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看自己所以非常详细。
日志中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功能,从Blog导入。只要你的Blog有RSS Feed就可以用来直接导入成为日志,这样就不需要写一篇日志同时在两个地方贴了。
在Facebook中,有这样一个设定:除了基本资料以外的功能,包括照片、群、事件、日志都被称为Application,可以理解为附加功能。在Applications的列表里你可以选择你想使用的附加功能或者了解你的好友使用了什么附加功能,然后添加到自己的Application列表。
比如说,Where I’ve Been就是一个很典型的Application,如果你使用它的话,你的页面就会多出一栏:Where I’ve Been,世界地图上显示出来你去过或者想去的国家。自己可以很方便的编辑。
还有其它成千上万的Application,很多都是大家编写的,很方便使用。也就是说,这样的话Facebook的功能就有了几乎无限的可扩展性,大家都可以来开发更有趣的功能,而不是像校内改改页面这样小儿科的东西了。
当然,我不知道Facebook是怎么样控制这些Application的代码的,想必应该也是需要某种审查程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