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life to the minimal

最少的生活

一年多以前,我刚到香港的时候,一个人,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里面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没有宿舍可以住,要在四天之内租到一个房子,五天之后就要开学。人生地不熟,国内的电话卡也用不了,不会粤语,更不知道地名,以至于巴士和电车都不敢去坐,因为它们都不报站。

可以说我在香港的生活可以说是从一个旅行箱开始建立起来的。刚租到的房子里面除了空调、马桶这样无法移动的设施,真的就只有四面墙壁了。从睡地铺开始,逐渐添置了各种东西:家具、台灯、水杯、闹钟、插线板,包括废纸篓甚至各种盒子。就在这个只有四平米的小房间里,都是些无比熟悉的物件。环顾四周,好像每一件东西都是我的老朋友一样。

为了让自己在这个高物价高房租的地方过得好一点,很难向没有类似体会的人去形容需要花多少心思去琢磨这些琐碎的事。在家里,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自己去操心太多;在宿舍,必要的设施都有了,自然也体会不到这个从无到有经营自己「小窝」的过程,以至于这件事情说起来反而让人有了某种自我安慰性质的成就感。

我自以为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每次我觉得我需要一个什么东西,我都会到附近的商场超市里瞎转悠,一般都需要看很久才会找到比较称心如意的,或者不得不向价格妥协,或者就下次再说。因而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比我的想象中还要难办,总是还差几样东西怎么都买不到。

直到去年年底的某一天,我在纠结一样东西是买还是不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无论我买了什么,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用了。一年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就要离开香港这个地方:屋里的所有东西我要么带走,要么留给别人,不然就只有处理掉。想到这之后,再看到屋里的各种东西,发觉这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图景:我从一个旅行箱开始建构起我的生活里这一切复杂的东西,也终将被我解构到一个旅行箱中。我在这里只是一个过客,又为什么非要纠结于那么几样可有可无的东西呢?

继续阅读“Live life to the minimal”

阴谋与阴谋论

我们大都做过不少阅读理解,类似于提取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然后再分析分析部分词句是要表达一个什么东西。看着语文书、参考书、标准答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帮老头老奶奶写文章的时候怎么考虑那么多“通过blah-blah表达了blah-blah升华了blah-blah”的。

我们一直觉得这种分析好可笑,明明几个没啥关系的句子就成了相互呼应,就共同表达了什么。而有些本来确实矛盾的地方又被号称没有问题。

比如说《孔乙己》最后一句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他到底死没死呢?还是鲁迅不小心手抖了一下?

继续阅读“阴谋与阴谋论”

如果你的电脑出了问题

有很多人找我修电脑,我也帮很多人修过电脑。有的东西我一遍一遍解释觉得头很疼,酝酿了很久,我还是写下来吧。
如果你想找人修电脑,也许你应该看看这篇文章。

我很讨厌那些在标题里写什么“必读”、“经典”、“精辟”、“必备”或者什么“终极优化”、“急速如飞”以及以感叹号结尾的帖子,我不觉得写文章这么高调能显示出什么水平,里面有很多内容也确实很哗众取宠,但大家却还是分享过来分享过去……
下面是正文:

继续阅读“如果你的电脑出了问题”